2025年7月初,山东烟台气温飙至37℃,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的学生宿舍里,悬挂的小风扇徒劳地搅动着热浪。一名学生因中暑晕倒,被救护车紧急送医;吉林大学的学生挤在宿舍地下室支帐篷过夜,哈尔滨高校的走廊里铺满凉席……一场席卷全国高校的“高温生存战”,揭开了象牙塔里的现实困境。
一、热浪下的众生相:从晕厥到“蹭空调游击战”
烟台:救护车驶入校园,学生“蒸笼”里硬熬
“冲完凉不到20分钟又浑身是汗,凌晨2点勉强睡着,6点就被热醒。”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的学生描述,宿舍唯一的小风扇吹出热风,室内温度持续高于35℃。为降温,学生们挤在校内超市蹭冷气,但每晚9点宿舍关门时,他们不得不回到“蒸笼”里硬熬。更令人揪心的是,有学生因中暑晕倒,被救护车紧急送医。
东北:帐篷、凉席与冰块战术
高温并非南方专属。吉林大学学生将帐篷支在20℃的地下室:“宿舍比室外还热,躺床上像铁板烧!”哈尔滨高校学生因宿舍夜间断电,风扇停转,只能集体睡楼道,校方甚至建议“用冰块降温”。
二、校方回应:电路老化VS“个别体质论”,争议升级
面对质疑,烟台南山学院工作人员解释:“建筑楼龄老,电路带不动空调”,并称中暑是“个别体质差的学生”现象。这一说法引发学生强烈反弹:
- 电路老化非新问题:学生反映宿舍无空调已持续多年,校方始终以“电路改造难”推诿;
- 高温常态化下的被动应对:东北某高校工作人员坦言“今年是哈尔滨少有的酷暑”,却仅建议“换夏凉被、用电池风扇”。
三、学生自救指南:风扇绑冰、水盆阵与防空洞争夺
在资源有限下,学生们开发出“土法降温攻略”:
- 物理降温法:在风扇前放冰盆自制“空调”;窗边挂湿毛巾吸热;地板洒水蒸发散热。
- 装备升级:网购冰丝凉席、水床垫,用防晒膜贴窗阻隔热量。
- 空间争夺战:抢占图书馆、地下室甚至防空洞,有人调侃:“校长室门口能蹭到冷气,但保安不让蹲。”
四、深层矛盾:高校基建滞后VS极端气候常态化
高温数据敲警钟:北方“日夜连轴热”成新常态
近30年,北京、上海等城市高温日数增加超10天,北方“日夜连轴热”天数激增。气象数据显示,哈尔滨2025年6月体感温度达38℃,打破历史纪录。
高校改造困局:经费紧张与公平性质疑
- 电路扩容成本高:安装空调需电路扩容,成本动辄数千万,许多高校经费紧张;
- 管理思维脱节:校方常以“北方传统不热”为由拖延,但极端高温已从“偶然”变为“常态”;
- 公平性质疑:部分学校优先给留学生公寓装空调,加剧学生不满。
五、破局之道:从应急到长远的四步走
1. 紧急预案:保命底线
- 开放体育馆、报告厅等空调区域作临时避暑所;
- 发放冰块、藿香正气水,24小时提供绿豆汤。
2. 低成本改造:小投入大改变
- 为宿舍安装遮光窗帘、隔热膜,成本不足百元;
- 改造电路分步走:先确保风扇不断电,再分批扩容。
3. 政策倾斜:高温纳入校园安全标准
- 参考湖北经验,将高温防护纳入校园安全考核,强制校方制定应急预案;
- 设立高温补贴专项资金,支持落后地区高校改造。
4. 技术赋能:绿色降温新思路
- 试点太阳能风扇、光伏供电空调,降低能耗压力;
- 推广“绿色屋顶”:宿舍楼顶种爬藤植物,可降温3-5℃。
结语:青春不该在汗水与忍耐中蒸腾
中暑学生被抬上救护车的画面,不该成为每年夏天的固定新闻。当极端高温从“偶然”变为“常态”,高校的管理思维必须从“熬一熬就过去”转向“主动迎战”。毕竟,保障学生的基础生存环境,远比任何宏伟的学术蓝图更贴近教育的本质——对人的尊重。
(注:本文部分场景及数据综合自公开报道及学生采访,校方回应以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工作人员表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