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剥茧教育 2025-07-09 09:17 7
本文共计154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分钟。
十年寒窗,高考落幕。考场外,家长和孩子们如释重负的拥抱、喜极而泣的场景令人动容。但请冷静—高考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充满危险的起点。
若此时放松警惕,孩子们辛苦十几年的考试结果就功亏一篑,甚至孩子们宝贵的生命,都有可能被“吞噬”。多少悲剧,都源于我们认为“大考过后万事安?”
第一关:心理断崖,哪些看不见的伤口是最危险的。
走出考场,孩子脑子里紧绷的弦骤然松弛,心理断崖往往猝不及防。
2023年,南方某市一位公认的“学霸”小杨,在高考结束不到一周,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家人痛诉:“考完他总说‘没考好,完了’,我们只当孩子压力大,劝他‘想开点’,没当回事…”
据权威研究显示,高考结束后到成绩发布前,是青少年抑郁、焦虑症状甚至自杀倾向的“高发期”。长期高压后的巨大空虚、对未知结果的恐惧、自我期望的落差,都可能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家长怎么做?
一、闭上追问分数的嘴,张开倾听的耳:“考得怎样?”这简单一问,此刻就是尖刀。请把问题换成“这些天最想做什么?我们陪你去。”
二、留心反常信号:长时间闭门不出、失眠严重、食欲骤变、常说“没意思”“我是累赘”,这些信号不容忽视。
三、专业力量是铠甲:如果孩子情绪持续低落两周以上,别犹豫,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帮助。心理问题如同感冒,及早干预才能痊愈。
第二关:安全盲区,狂欢背后的是陷阱。
卸下重担的孩子们渴望自由与释放,而安全意识往往被抛诸脑后。
2019年高考结束不久,广西某地发生令人心碎的悲剧:多名刚结束高考的学生结伴到河边游玩,一时兴起下水嬉戏,最终10名学生不幸溺亡。
2022年暑期,北方某市几名毕业生在通宵饮酒庆祝后驾车回家,途中车辆失控,造成多人伤亡。
高考后的暑假是学生安全事故,特别是溺水、交通事故的高发期。
家长怎么做?
一、安全警钟长鸣:聚会饮酒要适度,强调“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坚决杜绝酒驾醉驾及无证驾驶。对于玩水,务必提醒孩子远离危险水域,选择正规、有救生员的场所。
二、掌握动态,适度放手:了解孩子的聚会地点、大致回家时间、同行伙伴。可以约定“报平安”的时间点或方式。信任不等于放纵,了解不等于监控。
三、教会孩子说“不”:明确告诉孩子,面对同伴高风险活动的鼓动,勇敢拒绝并离开是成熟的表现。
第三关:志愿迷宫,谨防“馅饼”变陷阱
成绩揭晓,填报志愿这场博弈战才真正打响,而骗子们早已磨刀霍霍。
2022年,江苏考生小王一家遭遇“精准诈骗”:骗子自称某“知名军校”招生人员,手握“内部指标”,承诺只要交20万“操作费”就能保证录取。救子心切的家长转账后,对方人间蒸发。同样常见的是某些收费高昂的“志愿填报VIP一对一服务”,所谓“专家”资质成谜,利用家长焦虑心理,兜售虚假信息甚至误导性建议,导致孩子错失真正适合的院校。
家长怎么做?
一、官方信息是唯一准绳:所有政策、高校招生章程、历年录取数据,务必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及目标高校的官方招生网获取。
二、警惕“包录取”陷阱: 凡是声称有“内部指标”、“计划外名额”、“交钱保录”的,一律是诈骗。高考录取流程公开透明,不存在任何花钱就能买通的可能。
三、理性看待“天价”咨询:若寻求外部指导,务必核查机构资质和咨询师的专业背景,多方比较。孩子的兴趣、能力、分数位次才是填报核心,而非“专家”的玄乎预测。
高考终场铃声响起,父母之心的牵挂却永不停息。这份牵挂不是束缚,是孩子远行前我们悄悄加固的行囊。
孩子的人生不是短跑冲刺,而是我们一同守护的漫长旅程。 当他们在考后十字路口迷茫或狂奔时,你的清醒与陪伴,才是他们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真正通行证。
高考结束了,但爱的责任仍在继续。
欢迎留言讨论,一起讨论孩子志愿。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