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普

大学科普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科普 >

复旦大学是哪里的(复旦大学2025新生须知)

剥茧教育 2025-08-13 09:23 2


本文共计241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0分钟。

一个月一千五,或者两千五。

复旦大学是哪里的(复旦大学2025新生须知)

日子,就在这两个数之间来回地走。这不是账本上的数字,也不是父母给钱时的叮嘱。这是在复旦大学,一个人,一个月,从嘴里吃进去,从身上穿出去,从脚下走出去的,实实在在的痕迹。

在有些地方,钱花得快。比如张江校区,那里的楼新,路也宽。周围都是些听不太懂名字的公司,感觉空气里都飘着一股子跟别处不一样的味道。在这里读书,想的不是昨天,而是明天要去哪家大公司看看。

那里的楼,教的是微电子,是软件,是药学。都是些硬邦邦的学问,需要人一头扎进去,像拧螺丝一样,把自己拧进一个非常小的点里去。毕业了,也许就能留在这里,成为空气里那股味道的一部分。

也有花钱慢的地方。

学校的食堂。早餐一个包子一碗粥,可能五块钱就打住了。中午或者晚上,选个十块钱、十五块钱的套餐,有菜有肉有米饭,管饱,也暖和。一天下来,吃饭这件事,三十块钱也能体面地过去。

一个月光吃饭,就算你顿顿都吃得很好,一千块钱出头也就够了。这笔账,谁都能算明白。剩下的一千多块,才是真正考验人的地方。是买两本书,还是看一场电影,或者是给家里添个物件。

那钱从哪来呢?

对于一些人来说,有一种光荣,叫作“国家奖学金”。一万块钱,听着就沉甸甸的。这不是随便给的,是给那些在学问上、在做事上,都冒尖的人。一年评一次,整个院系里也选不出几个。

拿到这笔钱,一年的学费就差不多有了着落。复旦大学本科的学费,多数在六千五到八千一百四十元这个框里。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能自己挣出学费,那是一种说不出的骄傲。

还有一种鼓励,叫“国家励志奖学金”。

六千块钱。专门给那些家里不宽裕但自己又很争气的学生。这笔钱,不光是钱,更像是在人背后轻轻拍了一下,告诉你:“你的难处,有人看见了。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些钱,就像是往干涸的土地里浇下的水。它不能让地里立刻长出金子,但能让地里的庄稼,在下一个春天到来之前,不至于枯死。它保证了一个人能继续读书的权利,这比什么都重要。

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奖学金。

大部分人,还是过着普通的日子。住在宿舍里,一年一千多块钱。可能是四个人一间,也可能是六个人一间。四人间的,贵一点,一年要一千六到两千块,里面有自己的洗漱间,方便。

六人间的,便宜些,一千二到一千六一年。屋里的人多了,热闹,但也挤。上厕所、洗澡可能要去楼道的公共区域。这就像是生活开的一个小玩笑,用一点点不方便,换一点点热闹和省钱。

住的地方,决定了你每天睁开眼看到的是什么。

就说邯郸校区吧,那是复旦的主校区。地方在杨浦区,很老,很有味道。里面的建筑,像相辉堂,一看就不是这几十年的东西。走在里面,感觉脚下踩的不是砖,是时间。

“复旦”这两个字,据说来自一句古话:“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大概是说,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一天又一天地照耀着。名字起得很大,也很有力气,像是在提醒这里的每一个人,要不停地向前走。

文科、历史、哲学这些好像不怎么挣钱的学问,都在这个老校区里。老师们在讲台上讲着几百几千年前的事,学生们在下面听着,偶尔抬起头,窗外的老建筑好像也在跟着点头。

但不是所有的学问都这么“安静”。

枫林校区。

那里是学医的地方,是上海医学院的根。空气里没有书卷气,而是一种淡淡的消毒水味。这里的人,每天面对的是人体的构造,是病理的分析。他们将来是要去救人的,所以眼神里都带着一种格外的专注。

他们的学费,也可能比文科专业要贵一些。手里拿的书,也更厚更重。因为他们将来肩上要担的责任,也更重。一个小数点,一个化学式,都不能错,错了就是要出人命的。

这所大学,似乎把不同的未来,都提前分好了地方。

想搞高科技的,去张江;想救死扶伤的,去枫林;想做学问的,待在邯郸。还有一个江湾校区,给的是学理科和工科的人。那里很新,很现代,像是为未来特别准备的一片试验田。

但不管在哪个校区,花钱的地方总是相似的。

比如上网,一个月三十块钱。不多,但每个月都要交。比如洗衣服,用一次洗衣机,三块、五块。可以自己手洗,省下这点钱,但也要花掉自己的力气和时间。这些都是小钱,但堆在一起,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还有书本费,一年下来,大概要一千块。这笔钱可多可少,因为很多资料现在都可以在网上找,不一定非要买新书。这也是一种选择,是用方便换钱,还是用时间换钱。

如果钱真的不够花了,怎么办?

学校里有勤工助学的岗位,大概一千来个。在图书馆整理书,在办公室打打杂。一个小时给二十块钱。这个数字很有意思,它告诉你,你的一个小时,明码标价,值二十块。

想挣出一个月一千五的生活费,你需要工作七十五个小时。分到每个月,每天都要干接近三个小时的活。这对学习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但对生活来说,是一种实在的支撑。

最让人觉得心里踏实的,是一种叫“帮困补助”的东西。

家里要是突然出了什么大事,或者自己生了什么急病,可以去申请。它不是奖学金,也不是贷款,它就是一种纯粹的帮助。就像走路摔倒了,旁边有个人伸手扶你一把,不为什么,就是单纯地想让你站起来。

还有给交不起学费的学生的“绿色通道”,还有冬天给贫困学生送温暖。这些事情,就像是这所大学坚硬外壳下,柔软的内心。它在教你高深学问的也在用行动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人”。

回到最初的那个数字。

一千五,或者两千五。它不仅仅是钱,它是一道选择题。是选择在食堂吃便宜的套餐,还是去外面的馆子打牙祭。是选择住在拥挤但便宜的六人间,还是选择住在舒适但昂贵的四人间。

它也是一把尺子。

量出了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量出了父母的辛劳,也量出了自己的欲望和克制。在这里的四年,学生们要学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如何与这个真实的世界,与金钱,与自己的未来,好好地相处。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