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剥茧教育 2025-08-09 09:07 7
本文共计179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分钟。
暨南大学的学生构成,是这所学校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本科生里头,内地学生和港澳台及海外的学生,数量基本是对半分。多年来,“华侨最高学府”这个名头不是白叫的,它的招生渠道本身就分成了两条道,内地是一条,港澳台侨是另外一条,考试和录取的玩法都不一样。这种结构直接塑造了校园的氛围,一种多元化的空气。食堂里有专门的东南亚窗口,社团活动也是五花八门,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在这里读书、生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
很多人,特别是北方人,对暨南大学没什么概念,甚至会把它和济南大学搞混,这算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乌龙事件了。实际上,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在南京建立,比济南大学要早一个世纪。这么多年,学校几经搬迁,最后落脚在广州。它的背景不简单,是中央统战部直属的高校,这个级别不低。但奇怪的是,在普通人中的知名度似乎没有跟上,有时候我们连它和中山大学都分不清楚,印象模糊。
说到学科,文科确实是暨南的一张名片。五年时间里拿下了三百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个数字在全国高校里能排进前五。新闻传播学院的实力,在行业内的评价很高,学科评估里连续都是A档。管理学和经济学,也拿到了B+的成绩,不算差。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媒体圈和外企里比较活跃,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也摆在那里。校友网络在这些领域发挥了作用。
理工科的表现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虽然学校有十二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的前百分之一,但这些学科主要集中在医学和工程领域,想去撼动那些传统理工强校的地位,很难。医学类有实力,但办学条件有限,它不像那些有强大附属医院的医学院,资源上没法比。应用理工类的专业,至今没有一个A类学科。加上校区多,资源分散,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科教投入有限。
校区的分布也是一个特点。广州就有三个校区,分别在天河区、番禺区和黄埔区,此外在珠海和深圳也设有校区。这种布局让日常管理变得复杂。每个校区的功能定位也不同,珠海校区侧重本科教育,深圳校区主要是旅游学院的地盘。校区之间的生活体验差别也很大。比如在广州石牌的老校区,周边商业繁华,生活气息浓厚,钟楼建筑有百年历史感。而番禺的新校区,宿舍条件好,干净舒适,但周边还在发展中。学生想跨校区活动,坐高铁大概一个小时。
就业数据看起来挺稳的。这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官方公布的数字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外企和一些跨国公司,喜欢招新闻、外语这类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理工科的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出国留学的比例则高一些。大湾区提供了大量的写字楼实习岗位,学生找兼职的机会也多。至于学校内部,教师的待遇比较一般,奖学金的发放有时会向留学生倾斜。教授上课很多都是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也灵活,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各种肤色的国际面孔。
广东的高校圈子,竞争一直都存在。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是公认的第一梯队,这个没什么争议。但谁是“广东第三”?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甚至这几年发展很快的深圳大学,都在这个位置上“卡位”,生源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大家都在暗自较劲。
它的资源从哪里来?校友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暨南大学的校友遍布全球,号称有四十多万,分布在一百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这句话,不是一句空话。尤其是在东南亚,商界很多核心人物都是暨大校友。这些海外的侨胞校友,捐赠起来也大方。每年都有老校友回到学校参加论坛,带来不少资源。学校的硬件设施,像体育场馆这些都齐全,球类运动很火爆。图书馆藏书量也大,达到了千万册级别,就是借阅系统的稳定性偶尔会被学生吐槽。
学校的对外宣传,似乎一直是个短板。官方网站的访问量,和那些985名校比起来,差距明显。虽然近些年也开始玩短视频和自媒体,有了一些效果,但对于北方考生来说,感知还是很弱。很多人对它的层次判断有误,把它和二本院校相提并论,这在广东人听来,多少是种遗憾。明明有丰厚的校史底蕴,但传播的方式还是偏向传统和保守,有时候校内学生自己搞的组织,都比官方的宣传更接地气。
华侨教育是这所学校无法抹去的底色,它的学科布局和国际化的网络,是它最大的标签。未来,学校也有自己的规划,比如想通过扩建深圳校区来提升工科学科的实力。但它也面临着大湾区其他高校持续增强的压力。未来的生源、资源分配、学科建设……这些都充满了变数。如何在这场湾区名校的竞争中,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简单地跟在别人后面跑,将直接影响这所学校的走向。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