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普

大学科普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科普 >

西北农林大学在哪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剥茧教育 2025-08-15 09:24 1


本文共计470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9分钟。

“从一粒种子到万亩金黄,从实验室的基因图谱到乡村振新的田野答卷——农学,是读懂大地心跳的语言。”在这里,不仅培育作物,更培养改变国内农业未来的“新农人”。

西北农林大学在哪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学院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于1934年成立,自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于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5个本科专业,1个强基计划班;3个硕士专业、1个博士专业,设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级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始终秉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情怀,坚守“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初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大量农业科技精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农业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

一、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87人,其中正高职称53人、副高职称86人,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95人。国家级人才7人,省部级人才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学院杰出代表有李振声、赵洪璋等院士及学者。

二、学科实力

学院主建一级学科为作物学,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农业科学学科ESI全球排名稳居前0.1‰,农学学科在软科2023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处于国际顶尖水平。学科方向涵盖作物遗传改良、旱区高效农作制度、作物分子生物学等六大领域,聚焦于对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的研究。

三、科研优势

国家级、省部级平台:

西农拥有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等16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为科研项目提供基础保障。

科研成果:

学院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奖15项,其中包括李振声院士的小麦远缘杂交研究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沈煜清教授的全国农业综合区划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要成果包括宋卫宁教授团队协同完成的世界上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研究在Science期刊发表,并获评“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四、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机构:学院与英国华威大学、德国基森大学等20余所国际机构建立合作,设立中英绿色农业中心、中加旱区农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并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提升国际化科研水平。每年派遣13名本科生赴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学交流。

五、毕业去向

毕业落实率达90%以上。

保研36%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内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国内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考研34%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内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国内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就业18%

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现代农业企业

境外深造2%

专业简介

一、农学类

农学类专业为大类招生专业,按照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2+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前四学期不分专业,按照大类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第五学期分流到农学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按照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1.农学

专业简介

农学专业始于1934年,是西北地区首个农学专业,以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遗传育种为核心方向,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本专业全国首批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农业科学ESI全球前1‰。

研究对象

聚焦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的遗传育种、栽培技术及旱作农业体系,尤其在小麦基因组学、远缘杂交等领域国际领先。

核心课程

植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试验设计与分析、植物保护学、土壤与植物营养、植物分子生物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农作学。

发展前景

学术深造国内升学:60%以上毕业生通过保研或直博进入国内顶尖院校和科研院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内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国际深造:部分学生选择出国攻读农作物科学、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等方向。

科研与教育领域科研机构:进入国内农业科学院、省级农科院等单位,从事作物遗传改良、旱区农业技术研发等课题研究。高等教育:在高校担任教职,参与农业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或进入职业院校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教育。

公共服务与公务员政府机构: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农业农村局、海关、林业局等政府部门,参与农业政策制定、项目监管及乡村振兴规划。事业单位:任职于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生态保护中心等,负责技术指导与公共服务。

企业就业农业科技企业:加入隆平高科、先正达等种业龙头企业,从事种子研发、生产管理或市场营销工作。跨界领域:部分毕业生转向生物科技公司、智慧农业科技公司或环保企业,参与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开发及生态修复项目。

2.植物科学与技术

专业简介

2001年设立,聚焦植物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培养前沿科研与产业应用人才,2020年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聚焦分子育种与植物资源开发,培养学科交叉型创新人才。

研究对象

植物遗传规律、新品种研发、高效栽培技术,尤其注重抗旱、抗病等性状改良。

核心课程

植物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农林气象学、农业生态学、试验设计与分析、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植物分子育种。

发展前景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发展路径呈现“高深造率+多元化就业”的特点,具体方向可概括如下:学术深造:占比约70%就业领域:占比约30%

学术深造国内升学:70%以上毕业生通过保研或直博进入国内顶尖院校和科研院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内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国际深造:部分学生选择出国攻读农作物科学、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等方向。

科研与教育领域科研机构:进入国内农业科学院、省级农科院等单位,从事作物遗传改良、旱区农业技术研发等课题研究。高等教育:在高校担任教职,参与农业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或进入职业院校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教育。

公共服务与公务员政府机构: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农业农村局、海关、林业局等政府部门,参与农业政策制定、项目监管及乡村振兴规划。事业单位:任职于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生态保护中心等,负责技术指导与公共服务。

企业就业农业科技企业:加入隆平高科、先正达等种业龙头企业,从事种子研发、生产管理或市场营销工作。跨界领域:部分毕业生转向生物科技公司、智慧农业科技公司或环保企业,参与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开发及生态修复项目。

3.种子科学与工程

专业简介

本专业始于1934年,2003年正式创立,2016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依托赵洪璋院士、李振声院士等学科奠基人,聚焦种业科技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联合杨凌国家农业示范区"种业硅谷"和上海国际农业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国际化种业人才。

研究对象

人工栽培的种子高效生产、加工和储存、销售和技术服务,即为农作物持续生产所需的种子和种苗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核心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土壤与植物营养、植物保护学、管理学原理、试验设计与分析、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

发展前景

学术深造国内升学:70%以上毕业生通过保研或直博进入国内顶尖院校和科研院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内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国际深造:部分学生选择出国攻读农作物科学、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等方向。

科研与教育领域科研机构:进入国内农业科学院、省级农科院等单位,从事作物遗传改良、旱区农业技术研发等课题研究。高等教育:在高校担任教职,参与农业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或进入职业院校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教育。

公共服务与公务员政府机构: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农业农村局、海关、林业局等政府部门,参与农业政策制定、项目监管及乡村振兴规划。事业单位:任职于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生态保护中心等,负责技术指导与公共服务。

企业就业农业科技企业:加入隆平高科、先正达等种业龙头企业,从事种子研发、生产管理或市场营销工作。跨界领域:部分毕业生转向生物科技公司、智慧农业科技公司或环保企业,参与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开发及生态修复项目。

二、智慧农业

专业简介

新兴交叉学科,融合农业科学、信息技术与工程学,培养“农业+AI”复合人才。课程涵盖智能装备、农业大数据分析。

研究对象

无人机农田监测、智能灌溉系统、作物生长模型等数字化农业技术。

核心课程

植物保护学、农作学、作物生产学、数据结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农业装备大数据管理。

发展前景

学术深造在学术深造方面,农学院依托学校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顶尖的科研环境和丰富的升学机会。学院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师资力量雄厚,许多教授是农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生从本科阶段就能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积累实践经验。近年来,学院本科生的保研和考研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优秀学生可推荐至本校、国内“985”高校或国内科学院继续深造。学院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际知名农业院校保持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和联合培养的机会。研究领域涵盖智慧农业、生物育种、作物抗逆、生态农业等前沿方向,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研究方向,未来在学术或科研领域取得更高成就。

就业领域在就业领域,农学院的毕业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就业前景稳定且多元化。毕业生可选择进入国企或事业单位,如中粮集团、中化农业、各省市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站等,从事科研、技术推广或管理工作;也可加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如隆平高科、先正达、大北农等种业巨头,或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相关企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 国家鼓励青年人才服务基层,毕业生可通过选调生、“三支一扶”等项目进入政府农业部门或乡村一线,未来晋升空间广阔。对于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国家在农业补贴、土地政策、电商助农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兴领域充满机遇。

三、生物育种科学

专业简介

聚焦基因编辑、细胞工程育种、基因组学等“卡脖子”技术,分植物与动物育种方向,培养现代种业领军人才,2022年获批国家“强基计划”试点,实行3+N培养模式。

研究对象

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学等前沿育种技术。

核心课程

普通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数量遗传学。

发展前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发展前景广阔,是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生物育种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种业振兴”战略,生物育种人才需求旺盛,就业和深造前景十分良好。在学术深造方面,学院拥有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和一流科研平台,本科生可参与前沿课题研究,毕业后可通过保研、考研进入本校或中科院、国内农大等顶尖机构继续攻读硕士、博士,部分优秀学生还可获得出国深造机会。在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进入隆平高科、先正达等种业龙头企业,从事育种研发、技术推广等工作;也可进入农业科研院所、海关检测、农业管理部门等事业单位; 生物技术公司、智慧农业企业也急需相关人才,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俱佳。选择生物育种科学,既能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能获得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未来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行业应用,都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