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道

教育知道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知道 >

300万学费,换不回月薪1万5?中产家庭的留学投资,正在批量破产

剥茧教育 2025-08-22 08:06 11


曾几何时,“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中产家庭踌躇满志的身份象征与教育投资。然而如今,这条曾经光鲜的晋升捷径正逐渐褪色。多重因素交织下,一个时代悄然落幕——中产家庭留学黄金期已走向终结。

最近5年,中国学生的留学热情明显降温。

北京大学2024年本科出国深造的学生有641人,比2019年的818人少了21%;清华大学这5年出国人数减少28%;北京理工大学更夸张,出境深造人数直接砍半。

曾经挤破头想送孩子出国的中产家长,如今为啥纷纷打了退堂鼓?答案藏在三个"现实"里。

第一个现实:300万砸进去,可能连水花都没有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费涨到了7万美元/年,这还只是学费。算上住宿、吃饭、日常开销,美国本科一年10万美元是起步价,4年下来40万美元(约300万人民币)是标配。

对多数中产家庭来说,这笔钱不是现金,是"卖一套房"。可现在的问题是:你的房,还能顺利卖掉吗?

更扎心的是"回本难"。美国H1B签证中签率10年前还有50%,现在只剩14%-25%,而且这是全球比例,中国学生想留下来,概率比中彩票高不了多少。

留不下来就得回国。可300万的教育投入,想在国内职场赚回来?就算进了大厂,不吃不喝也得二三十年,还得祈祷不被裁员。

现在的"海龟"早就不香了。考公、进国企,本土高校背景更吃香;进私企,得跟1500万应届生抢岗位,卷薪资、卷加班、卷人脉... 300万很可能成了"沉默成本"。

第二个现实:时代变了,留学红利早就没了

10年前甚至20年前,留学确实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但那是"时代红利"在撑腰。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高考红利"让一批人通过升学挤进城市;加入WTO后,中国需要懂外语、懂国际规则的人才,"留学红利"来了——沿海城市的外向型企业、跨国公司,都等着海龟来填坑。

那时候美国也需要懂中国的人才,H1B中签率高,留美容易,回国更抢手。可现在呢?

全球化退潮,各国都在收紧移民政策。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拒签率2023年就到了36%;欧洲、澳洲也在限制移民,本地人选工作优先,外来者想分一杯羹越来越难。

不是家长们变保守了,是时代的风向早就转了。

不是留学死了,是"浑水摸鱼"的路堵死了

有人说,那美国AI领域近一半人才都有中国背景,怎么解释?

其实答案很简单:留学这条路没断,但门缝变窄了。

以前哪怕混个"水硕",靠留学红利也能找到好工作;现在不行了,必须是真有本事的人——学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尖子生,在人工智能、物理、医疗等领域有真才实学的人,依然有机会。

美国需要优秀的工程师,欧洲需要顶尖的医生,日本需要厉害的研究者... 但前提是:你得是他们"需要的人"。

给中产家长的一句话:别跟风,看孩子

时代的大趋势我们改不了,但选择在自己手里。

如果孩子确实有天赋,在某个领域有潜力,愿意为了目标拼尽全力,留学依然是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的好选择。但如果只是为了"跟风"、"拿个文凭撑门面",那300万不如留着改善生活。

毕竟,没有哪个时代会亏待真正优秀的人。只是现在的留学,早已不是"砸钱就能赢"的游戏了。

中产最大的毛病,就是总想用钱给孩子铺一条“确定路”。但现在,留学早就不是单选题,是风险投资。

别抱着过去的幻想不放,别被“名校情结”绑架。教育的本质不是一张贵得离谱的文凭,是培养孩子真正能适应社会、创造价值的本事。

对大多数普通中产来说,放下对“美本”的执念,选一条性价比高、更稳妥的路,才是对家庭未来最负责的态度。

时代变了,我们的活法也得变。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