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剥茧教育 2025-07-14 09:28 2
近日,大连工业大学一起“女生与外籍男士亲密照被泄露后遭开除”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据披露,该校一名女生与外国籍男士发生关系后,其亲密照片被对方上传至社交媒体,随后校方以“与外国人不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为由将其开除,并公开女生姓名。这一处理方式不仅引发对校规合理性的质疑,更暴露出网络舆论中“受害者有罪论”的泛滥,值得社会深思。
据多家媒体报道,大连工业大学一名女生与外籍男士发生关系后,其亲密照片被该外籍人士上传至社交平台。事件发酵后,校方依据《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第三章第十九条(“与外国人不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的,视情节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对女生作出开除决定,并公开其姓名。
值得关注的是,在媒体转发校方通报时,多数媒体未对女生姓名进行模糊处理,仅有澎湃新闻等少数媒体保护了当事人隐私。这一细节引发对媒体伦理的讨论——部分编辑在流量驱动下,是否已忽视对受害者的基本保护?
此次事件的核心争议之一,在于大连工业大学校规的合理性。该校2007年由“大连工业学院”更名为现名,但部分校规条款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例如,其对学生性行为的限制(“在校期间发生性关系算违规”)与国内多数高校已允许“法定结婚年龄学生生育”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法律界人士指出,若女生与外籍男士的行为属于双方自愿,且未涉及违法犯罪(如偷拍、传播隐私等),校方仅以“不当交往”为由开除学生,可能涉嫌违反《高等教育法》中“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原则。更关键的是,若事件中存在外籍人士传播他人隐私的行为,警方应优先追究传播者责任,而非对受害者进行道德审判。
事件发酵后,网络舆论呈现明显倾向:大量网民支持校方开除决定,认为女生“倒贴外籍男士”“崇洋媚外”“有辱国格”,甚至将个体行为上升至“丢人到国外”的层面。这种将矛头指向受害者、而非施害者的逻辑,正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
更深层来看,这种舆论反映了一部分男性网民的潜在心理:将女性视为“所属资源”,其“不贞”被视为对自身或群体的冒犯;当“不贞”对象为外籍人士时,“国恨”与“私愤”交织,进一步激化情绪。
事实上,此类现象并非孤例。近年来,互联网上频繁出现“中国女性与外籍男性不当交往”的虚假传闻(如移花接木的视频、无具体时间地点的谣言),甚至涉及高校留学生的不实指控。这些传言往往与“高彩礼”“外籍留学生补贴”等社会议题捆绑,既散布排外情绪,又隐含对女性的规训——通过道德绑架限制女性选择自由。
此次事件中,最令人遗憾的是校方与部分网民的“合谋”:校方以维护“国格、校誉”为名,行道德审判之实;网民以“正义”为旗,对受害者进行二次伤害。
试想,若事件中涉及的是中国籍男性传播女性隐私,警方早已介入追究其法律责任,社会舆论也必然谴责施害者。但当对象为外籍人士时,为何焦点却转向受害者?这背后既有对“外籍身份”的复杂认知,也暴露出法治意识在情绪化舆论中的缺失。
对于校方而言,更合理的处理方式或许是:第一时间保护学生隐私,配合警方调查外籍人士传播隐私的行为,并呼吁网民遵守法律、尊重当事人权益。这样的态度,远比“开除”更能体现一所大学的责任与温度。
(注:本文综合公开报道及法律分析,事件细节以警方最终通报为准。)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