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知识 >

北大研究敦煌学的教授有哪些(北大教授的书,获国家级大奖)

剥茧教育 2025-07-06 09:04 9


本文共计392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6分钟。

文津图书奖由国内国家图书馆联合

北大研究敦煌学的教授有哪些(北大教授的书,获国家级大奖)

全国图书馆界、学术界、媒体界共同组织

国家级综合性图书奖项之一

文津意为“文化津梁”

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

北大文科学者6本著作脱颖而出

入选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及文津提名图书

“只要查到和敦煌相关的信息,

我就去找,就这样一站一站地跑。”

从莱顿大学出发

追寻世界各地敦煌文献的吉光片羽

四十年风尘仆仆

四十年跋山涉水

这是一场关于信念与民族记忆的文化寻根之旅

在地图与时光中缓缓展开的

是一位国内学者在蹒跚中的寻觅与徘徊

弹指一挥间

荣新江于流散与回望中重聚文明碎片

该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与人生交织的回忆录

更是国际敦煌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荣新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兼任国内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入选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外关系史、丝绸之路、隋唐史、西域中亚史、敦煌吐鲁番学等。著有《归义军史研究》《敦煌学十八讲》《中古国内与外来文明》等。

本书由作者在国内丝绸博物馆系列讲座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围绕学者荣新江四十年来在欧美、日本及国内等地追寻、调查敦煌及吐鲁番等遗存文献的亲身经历展开,以十二讲的体例系统呈现了他在世界各地实地考察的过程。

在北大有这样一门课

每次上课教室都会被学生“挤爆”

这门课程就是“大国兴衰”

它唤起了无数年轻头脑

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度思考

钱乘旦为“世界大国”作正史

本书正是那一节节课堂的凝练内核通过对世界九强的大国兴衰史的考察

作者带你探问

何以成“大国”,何以失其势

大国博弈,风云不止

阅读此书,你将跟随作者一道

总结经验,反思教训

寻历史之规律,思大国之命运

钱乘旦,历史学博士,英国考文垂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内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曾担任中央电视台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

本书介绍了迄今为止存在过的九个“世界大国”兴衰起落的过程,读者可从中读取历史的规训,听取历史的脚步声。这九个国家按照不同阶段划分后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每一个时代都有大国。一个时代的大国的最主要特征,是它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一旦它失去引领的能力,新时代将由新的大国来引领。

本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

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

两位作者结合人类学和考古学前沿成果

深入探讨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针对人类社会在过去三万年的演化进程

他们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全新解释

挑战我们对文明起源与社会形态的固有认知

启发读者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可能性

在“诸神蜕变”的时代关口

阅读这样一部重塑人类演化叙事的著作

恰逢其时,也催人警醒

[美]大卫·格雷伯,人类学者、社会活动家,先后任耶鲁大学副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著有《毫无意义的工作》《债:5000年债务史》《规则的悖论》等书,并为《哈珀斯杂志》《卫报》等媒体供稿。

[英]大卫·温格罗,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比较考古学教授,纽约大学客座教授。曾在非洲和中东多地从事考古发掘工作,著有《什么造就了文明:古代近东和西方的未来》。

张帆,2018年毕业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莱比锡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历史人类学、人类学理论、汉藏关系、文明理论。

张雨欣,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方向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社会理论与人类学理论。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偶遇与漫游是邂逅艺术品情思的方式

作者将艺术史中有趣的议题娓娓道来

从那不勒斯到天安门

从昭陵六骏到现代的装置艺术

当我们用各种角度掀开

覆盖在艺术品身上或轻柔或沉重的面纱后

另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情感张力的模样大放光彩

或许你也曾在漫游中偶遇一件让你震撼的艺术品

却说不出为什么那这一次,跟随巫鸿

解构视觉,重启感知

巫鸿,艺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今为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斯德本特殊贡献”讲座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院院士。自2023年秋任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执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本书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等艺术表现中基础而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共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漫游、偶遇、感知”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

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字世界

社交媒介和数字技术发生了变化

但人类面对的家庭、朋友、工作、生活

这些关系难题却未曾改变

网恋中建立的亲密关系能够长久维系吗

老漂一族如何用手机融入城市生活

没有本科学历的销售可否通过运营社群升职

左臂残疾的姑娘如何通过直播收获自信

十六个鲜活案例

四类经典场景

作者通过对“自我社会”主题的深入剖析

为我们带来个体融入数字社交的典型路径

看完这本书

你将彻底了解数字时代的社交关系

邱泽奇,湖北沔阳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1年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费孝通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国内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数字连接给了每个人连接世界的机会,也让我们的社交从此不同。运用数字媒介,理论上,一个人可以与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人建立联系。即使如此,我们的社交关系依然只有四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生活关系。 每一类关系都有着异常复杂的维度。删繁就简,《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在每一类关系中选择了四类典型场景,用案例呈现场景,在场景中捋出案例内含的社交关系重构,探讨数字社交带来的社会关系革命——从个体围绕社会的社交转向个体汇聚关系的社交。

一座构想中的“正义之城”

一场真实的法与情的较量

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般变幻无常的脸

如何不让正义的期待落空

这考验着每一个法律人的技艺、智慧和良知

作者将貌似冰冷的法条

引入我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唤醒每一个读者内心朴素的正义直觉在理智与情感之间

这本书温柔地架起了一座桥梁

车浩,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北大犯罪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九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国内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内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本书为车浩教授的随笔集,一个个小故事的法理辨析,展示刑法思维之美。本书不是研究如何制定良法,而是探索如何善用法律,才能不让正义的期待落空。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提出了关于正义的疑问,但 并没有盘旋于理念天穹的抽象思辨,要寻找它们,需要俯身进入到平凡的生活和具体的条文。貌似中性无感、平凡枯燥的法条文字,法的智慧藏身其中。

从敦煌的沙砾风声到

大国崛起的宏阔视角

从偶遇图像的灵魂到

探问数字时代的社交本质

这些书籍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结晶

更是学者思想在当代世界中的温柔回响

在书海中巡游

邂逅灵魂生长的时刻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