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剥茧教育 2025-07-25 09:10 7
本文共计395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6分钟。
旅游目的地、旅游媒介和旅游者在地名符号的建构、传播与体验过程中既扮演不同角色,又相互作用,实现了地名符号的编码、解码。 以赵毅衡的符号过程为基础,探究符号学视角绘制地名文化旅游的关系。 旅游目的地作为符号的发送者,需要挖掘地名内涵,对地名文化编码,构建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名符号,通过地名符号建构讲述地名故事,传达其文化意义。 旅游媒介负责携带并传递地名符号信息,在符号传播中,扩大传播范围,丰富表现形式,增强旅游吸引力。 旅游者作为地名符号的接收者,并非单向被动接收旅游目的地传达的意图意义,而是通过亲身的旅游体验来解码和理解地名符号,也为地名符号赋予新的含义,推动地名符号的再建构。符号再建构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新的吸引力,推动符号传播与体验进入新的循环,形成符号建构−传播−体验−再建构的闭环结构。地名符号建构、地名符号传播、地名符号体验,构建一个不可分割的地名文化旅游过程。
在地名文化旅游研究逻辑框架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梳理地名符号文化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地名符号建构、地名符号传播和地名符号体验。地名符号建构方面,关注旅游目的地如何建构地名符号,地名符号建构是地名文化旅游符号化的重要起点。符号建构研究主要聚焦于目的地空间文化真实性、空间生产,地名符号建构的方式和内在机理揭示等问题,对于地域文化深度挖掘,地名表意广度延展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后续的传播和体验奠定基础。地名符号传播研究,关注地名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模态的呈现形式与多样化传播路径,分析其对地域文化的呈现以及对旅游者地名体验影响,通过地名符号传播向潜在旅游者投射目的地形象。地名符号体验研究,关注地名符号互动、地名符号消费等方式对于旅游活动中地名符号解读的影响。在不同文化语境与游客体验中,地名文化符号承载新的象征意义。旅游目的地会根据部分旅游体验的反馈对地名符号进行再建构,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与期待。这个主客持续交互的闭环中,展现了地名符号表意过程的开放性、动态性与多元性。
4.1地名符号建构研究
地名符号建构研究,从对象角度分析,地名是人地关系的产物,传统地名侧重于自然地理环境表达,现代地名符号则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空间表达,命名与更名也是国家、省、市、社区等不同尺度行动者通过权利、资本、文化等因素的博弈。政府、居民、游客等不同主体不断丰富地名符号的意义内涵。地名作为索引,推动了个体文化身份与族群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同构。在旅游活动中,各具特色的地名景观丰富游客体验,例如庐山、赤壁、敦煌、徽州等地名成为旅游场景中的艺术空间建构参照以及情感层面的感知线索,地名符号连接了现实空间、历史空间、生产生活空间、旅游空间、艺术文化空间等,地名的空间可重叠性为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建构提供重要支撑。旅游地名符号背后的声望、地位和品位也成为吸引特定旅游群体的重要因素。例如,云南的香格里拉原名“中甸”,寓意是高原坝子。而香格里拉是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避世乐土的名字。改名后的香格里拉,为向往世外桃源的游客提供了地理想象的现实空间,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地名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效应,不同尺度的地名在旅游吸引力上存在差异,通过联动大尺度与小尺度地名,可以更系统地展现地域文化。但大尺度地名的导向作用,也易造成信息遮蔽,忽视其他旅游资源。 旅游地的过度商业开发容易忽视文化的原真性,例如地名往往是“专名+通名”的结构,但大量的“XX古镇”千篇一律,只注重“古镇”通名的仿古建筑打造,而缺乏对专名的地方特色文化挖掘,落入地名符号表象化陷阱。
研究议题包括:地名符号生产的动力机制研究。景区地名符号的竞争与符号嵌入、公共场所命名权的商品化拍卖、地名空间正义、多语言旅游地名主客关系的博弈,地名符号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影响。从批判地名学视角,运用符号权力理论、霸权理论、空间生产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多维度探究地名旅游符号建构的内在机理与动力机制。地名符号的建构方式研究。地名旅游符号建构是对地名意义的解释与丰富的过程。国内地名类型丰富,例如邯郸、洛阳等历史地名记录着五千年的文化,昆仑、蓬莱等承载着神秘的神话传说。 现实中对不少地名文化系统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对旅游的“文化文本”进行“解构分析”是理解文化表征形式的重要方式。未来,可以进一步识别地名旅游符号的内涵与外延,探究地名旅游符号的类型、功能,探究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地名文化符号建构的过程、特征与模式。地名旅游符号建构与空间生产研究。在后消费时代,识别文化旅游空间的符号价值,分析旅游符号原真性与地方营造,结合地名的时空性、尺度性、空间可重叠性探究文化旅游空间的符号建构路径。
4.2地名符号传播研究
地名符号传播研究,从再现体角度分析,关注地名的呈现形式与传播方式、过程及机制研究。符号的生产与传播是Peirce符号学理论的中心视域之一。地名景观符号是地名文化的外在呈现,媒介延展了地名传播的时空尺度,地名符号意义不再局限于部分区域的特定人群,例如少数民族地名、国际旅游地的多语言地名、书法艺术地名、手绘涂鸦地名等地名景观,存在视觉、听觉、触觉等诸多模态的呈现形式,可以跨越不同感官渠道,影响着跨文化旅游者对目的地感知。地名符号的色彩、字体等往往带给旅游者视觉冲击,并对旅游者行为有驱动作用。例如城市logo往往是将地域特色与地名符号结合,展现城市形象。地名的发音、相关歌曲等作为旅游声景,同样影响游客地理想象和社会生活空间的构建,例如石家庄借其创意英译地名以及摇滚乐的底蕴,打造“国内摇滚之城”的城市名片。歌曲《成都》《回到拉萨》等关于地名的表达为关联地带来意想不到的旅游营销效果。在旅游活动中,通过多模态、多媒介的方式,实现地名的跨文化、跨地域的传播,提升地名的认知度与影响力。 在目的地营销过程中,为“吸睛”而过分夸张的营销,可能会带来负面的营销效果。例如“我在XX很想你”的地名标牌风靡全国,各地同质化的传播方式,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影响旅游体验。面对新媒体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对地名符号传播进行系统性研究。
研究议题包括:地名符号景观研究。通过眼动实验、游客自愿拍摄法、皮肤电实验、隐喻抽取技术等实验方法,分析不同感官下游客地名感知的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数理测度模型等,未来进一步明晰地名景观符号标识、审美、吸引、导向等功能,分析地名景观的构成元素,探究地名的主体感知差异及对游客行为影响,揭示多模态地名的特征与功能,探究多模态地名符号融合传播路径。地名符号传播方式研究。传播方式的发展,丰富了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符号的获取途径。比较分析不同地名符号传播的影响因素、传播特点、传播过程、传播的空间尺度,探究旅游符号的传播模式,揭示地名符号传播与目的地形象建构的关系,探究地名符号传播的动力机制。地名符号传播效果研究。自媒体发展催生大量热门打卡景点的同时也带来盲目跟风、名不副实等一系列问题,分析旅游者视频打卡行为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动力机制,研究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地名与目的地品牌形象建构的关系以及地名文化旅游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4.3地名符号体验研究
地名符号体验研究,从解释项维度分析,旅游者的体验过程实质上是在解读各种符号的过程。在旅行过程中对地名符号解读,旅游者可能会出现诸如名副其实、有名无实、名过其实等感受。地名承载了历史文化,传递地方认同和社会记忆,地名符号互动为旅游者明确值得凝视的景点,地名符号的消费使旅游者获得自我认同并与目的地建立联系。在地名符号体验过程中,目的地成为可感知、可想象、可表演、可触摸的空间。例如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结合古地名长安的时空性,通过“长安十二时辰”等符号互动使游客“按名寻地”跨越时空,沉浸式体验唐风市井生活和历史文化,在旅游体验中不断丰富地名符号的内涵。 通过地名符号叙事,讲述地名故事,如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等红色地名,以及中山、韶山、绍兴等名人故里的地名,能够有效唤起游客的文化记忆,激发情感共鸣,在丰富旅游体验的还展现地名文化的教育价值和历史价值。
研究议题包括:地名符号的旅游互动研究。旅游者在地名符号互动中感受旅游目的地,探究旅游者的地名旅游符号互动类型、过程,研究地名符号互动与目的地形象建构的关系。地名符号的旅游消费研究。当代社会已从物的消费转变为符号消费,符号消费的实质是文化消费,旅游者购买的是产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以此彰显自己的身份、价值追求。分析地名符号消费的特征,研究地名符号消费的逻辑关系与驱动因素。地名符号的旅游叙事研究。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名符号叙事特点及其过程。探究目的地符号表征和意义建构的逻辑,研究旅游者与地名文化进行精神情感对话的动力机制。地名符号的旅游体验质量研究。地名承载了历史文化,传递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探究地名符号衍义的类型、逻辑机理,明晰目的地地名符号感知体验过程,构建地名符号体验质量评价体系。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探索地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综上,地名文化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名符号构建是对地名意义的挖掘,地名符号传播使符号表意超越存在时空距离,最终在符号互动、符号消费中丰富旅游体验,推动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生产以及地方营造。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从旅游目的地层面、旅游媒介层面、旅游者层面详细阐述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意义,以期从实用理性和价值意义的角度能够切实为推动地名的旅游符号化构建提供依据,推动地名旅游研究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