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剥茧教育 2025-08-07 09:22 10
本文共计178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分钟。
是真的,但是旧闻。
河南考生542分和536分上北京大学,发生在2019年。黑龙江考生300多分上郑大,发生在2025年。
这两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关注,本质是 “低分” 与 “名校” 的强烈反差冲击了大众认知,但深挖背后逻辑会发现:它们都是特定政策、特殊志愿模式、极小概率巧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两个事情都有偶然性,啥也说明不了,也不必过度解读。
1、河南考生 500 多分上北大是旧闻,发生在 2019 年。
在正常的高考录取语境中,对于河南考生而言,五百多分想要叩开北京大学的校门,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毕竟,在普通招生批次里,北大在河南的录取分数线常年居高不下,理科考生往往需要达到 680 分以上才有机会。但在 2019 年,却出现了一个特例 —— 两名河南考生以 500 多分的成绩被北大录取。
2019 年,北京大学在河南省的 “国家专项计划” 理工类中投放了 8 个招生计划。当年河南理科一本线为 502 分,填报志愿模式为顺序志愿。国家专项计划作为一项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优惠政策,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让这些地区的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顶尖高等教育,该计划的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普通类招生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当年国家专项计划开始投档后,意外的情况出现了:北京大学理科在该计划中出现了 “高分断档” 现象。有两名考生分别考了 542 分和 536 分,这两个分数均超过了当年的理科一本线,且两人都填报了北大 “国家专项计划” 志愿,在第一志愿报考该计划的考生中分别排名第 7 和第 8,完全符合投档条件。
最终,这两名考生被北京大学录取,也由此创下了北京大学在全国历年录取的最低分历史记录。
2、个案没有代表性,偶然不是必然
之所以重提这桩陈年旧事,是因为在 2025 年,“黑龙江考生 300 多分上郑州大学” 的消息引发了热议。
事情的缘由是郑州大学某一个专业组在黑龙江的招生中出现 “高分断档”,最终录取了一名达到本科线的考生。消息一出,就有不少人调侃说,黑龙江 300 多分就能上郑大,赶紧去黑龙江移民。
其实,这种说法都是谬传,其背后的道理和 2019 年河南考生 500 多分上北大是一样的。
2019 年河南两名考生以 500 多分被北大录取、2025 年黑龙江考生 300 多分被郑大录取的事件,都是特定政策框架和招生环境下的个案,绝不能简单等同于 “河南考生高考更容易” 或者 “黑龙江高考更容易”,更不能以此为依据来否定河南或者黑龙江高考整体激烈的竞争程度。这两起事件所具有的 “偶然性” 和 “特殊性”,与全国高考的普遍现实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要知道,事件的 “特殊性” 决定了它们的不可复制性。这 3 名考生的录取,都依赖于多重严格限定的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
以河南考生 500 多分上北大为例,这一结果仅适用于 “国家专项计划”,而且当年是顺序志愿模式。该计划有着明确的受众范围,只面向农村贫困地区考生,而且名额极其有限,2019 年北大在河南的专项计划仅 8 个理工类名额,绝大多数河南考生,尤其是城市考生和非贫困地区考生,根本没有参与该计划的资格。考生还必须同时满足 “达到一本线”“志愿排序在计划内” 等硬性条件。当年这两名考生能被录取,恰恰是因为报考该专项计划的高分考生数量不足,形成了 “分数空位”,这属于极小概率事件,是多种因素巧合下的结果。
再看黑龙江考生 300 多分上郑大,同样是特殊情况导致的。这个专业组本身的招生计划就不多,而报考人数又因各种偶然因素显得较少,恰好有一名考生达到了本科线,又填报了这个志愿。在正式投档时,出现了和河南 500 多分上北大类似的 “高分断档” 情况,才让这名考生有了被录取的机会。
这两起事件极其相似,都涉及 “个案” 与 “普遍” 的问题。类似 “低分上名校” 的事件并非首次。2018 年,河南一名文科考生以超一本线 1 分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原因是山大当年在河南的文科专项计划出现断档;2020 年,青海一名考生以 356 分被清华大学录取,源于清华在青海的国家专项计划第一志愿考生不足。这些案例都印证了 “特殊条件下的偶然” 这一本质。
高考录取是一套严谨的体系,受政策、志愿模式、考生选择等多重因素影响,偶尔出现的 “低分上名校” 个案,就像 “抽奖中了头奖”—— 有运气成分,却绝非常态。
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 “分数为王” 的公平竞争,名校的大门始终向高分者敞开;而任何试图以个案否定某省份高考竞争现实、甚至鼓吹 “移民高考” 的说法,都是对高考制度的误读,也忽略了背后千万考生的奋斗与付出。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