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剥茧教育 2025-09-03 09:23 3
本文共计105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分钟。
再不买国产碳化硅,你的电车可能明年就落后一代——12英寸晶锭已经出炉,成本瞬间砍掉三成。
很多人以为碳化硅只是实验室里的高冷名词,其实它早就蹲在每辆新电车的逆变器里。
简单说,没有它,800V快充、三秒破百都是空谈。
过去国产只能做6英寸,切出来的芯片小、贵、还老缺货,车企一边抢料一边骂娘。
现在连科和中宜把锅直接拉到12英寸,直径翻一倍,面积就是四倍。
一块晶圆能多切将近三倍的芯片,良率如果稳住,单车碳化硅成本立刻从四位数掉到三位数。
省下来的可不是小数,按一辆高端电车用三十颗算,整车BOM直接少一千块,价格战突然有了新弹药。
更扎心的是,国外龙头早就把8英寸当日常,12英寸试产线也悄悄跑了两年。
如果国内还停留在6英寸,等于自动把下一代市场让出去。
连科这次把炉子、温场、籽晶整套技术一次打包,等于把“卡脖子”那根绳自己剪断,设备国产化率一口气拉到九成以上。
以后想买炉子,不用再看海外脸色,交货周期从半年缩到六周。
有人担心,尺寸大了,缺陷会不会更吓人?
从实验室流出的切片图看,位错密度控制到了每平方厘米三千个以内,已经追平海外8英寸量产线。
换句话说,国产12英寸不仅大,还够干净。
业内预测,只要再跑两轮工艺迭代,就能把缺陷再压一半,到时连外资都要回头来下单。
顺带一提,碳化硅热闹,隔壁磁性材料却在暗暗叹气。
宁波那几家钕铁硼巨头出口量占全球两成,听上去风光,可高端牌号依旧被日本信越、VAC按在地上摩擦。
原因很简单,烧结炉温度曲线差一度,磁性能就掉一截,成品率常年在七成徘徊。
人家海外已经玩上晶界扩散、纳米涂层,国内还在卷基础牌号。
差距就像用铁锹打盾构机,声音大,效果小。
回到碳化硅,这波突破最大的彩蛋不是晶锭本身,而是整套工艺包的可复制性。
连科把热场设计、数字孪生模拟、在线监测写成一本“菜谱”,下游晶圆厂只要照单抓药,三个月就能复制一条12英寸产线。
过去一条线调试九个月,现在九十天,省下的时间足够车企提前半年发布新车。
换句话说,明年上市的国产电车如果还在宣传800V平台,却闭口不提碳化硅来源,基本可以直接判定:要么没抢到产能,要么还在用旧料。
真正的下一代车型,一定会在宣传页最显眼的位置打上“国产12英寸碳化硅芯片”几个大字,因为那就是性能和成本的双重背书。
技术突围从来不是独角戏。
炉子有了,衬底有了,外延、器件、封测都在加速。
只要国内这条12英寸链条跑通,碳化硅将从“高端选配”变成“标准配置”。
到那天,电车的价格还能再挤一次水分,而消费者 记住一句话:国产12英寸,才是下一辆电车不落后的底线。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