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道

教育知道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知道 >

6名大学生实习溺亡事故:38分钟救援空白背后的安全困局

剥茧教育 2025-07-26 11:41 5


7月25日,东北大学官网显示,网站已变黑白。
据新华社,7月23日10时20分许,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经全力施救,6人被救出后,医护人员确认已溺亡。另有1名老师受伤。
为尽快查明原因、明确事故性质、提出整改措施,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事故调查组,对这起事故提级调查。目前调查组已进驻事故现场,开展相关工作。

2025年7月23日,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内,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夺走了6名东北大学大三学生的生命。这起因格栅板脱落引发的坠落事故,不仅暴露出企业应急机制的致命缺陷,更将高校实习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漏洞推至聚光灯下。

生死38分钟:应急流程为何卡在层级汇报?

事故发生于当日10时20分,当第一名学生坠入浮选槽时,现场工作人员立即按下急停按钮并呼叫救援。然而,专业应急小队抵达现场已是10时58分——整整38分钟的空白期。尽管企业解释称"关停设备、通知工友是最快响应",但公众质疑声未减:为何启动专业救援需层层上报至董事长?

浮选槽内的矿浆含强碱性物质,叶轮高速旋转形成的涡流极具致命性。在这段黄金救援时间内,6名学生先后被救出,但均已无生命体征。业内安全专家指出:"真正的应急响应应以秒为单位,任何层级审批都可能成为生命代价。"

格栅板隐患:日常检修为何形同虚设?

央视记者在事故车间发现,坠落的5块钢制格栅板仅通过点焊固定,两端搭在宽度不足手指的横梁上,每平方米承重却达500公斤。车间主任李春爽承认:"企业和学校从未针对大规模参观做过专项安全检查。"

更令人震惊的是,事发时55名师生挤在仅1米宽的绿色参观通道上,部分学生为观摩设备偏离既定路线,而现场既无安全员维护秩序,也未实施分批参观。数据显示,近五年高校实习事故超百起,60%涉及人身伤害,但类似"人掉进去动不了"的死亡陷阱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责任迷局:校企安全红线谁来守?

内蒙古矿业副总经理赵春波将应急延迟归因于"流程规范",但安全专家认为这暴露了企业安全管理的官僚化痼疾:"实习单位作为安全管理主体,必须建立直达现场的快速响应机制。"而东北大学将实习与毕业挂钩的制度,也被指忽视安全评估。

事故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提级调查组,但6条年轻生命的消逝已无法挽回。这起悲剧警示:当生产效益与安全保障冲突时,"生命至上"绝不能沦为口号;当应急机制困于繁冗流程时,每一分钟的拖延都可能成为不可逆的遗憾。

以血为鉴:重构实习安全体系

目前,涉事企业已开放事故车间供媒体调查,但重建信任需要更实质的行动。专家建议:

  1. 企业层面:建立预防性安全体系,将应急演练常态化,关键岗位实行双人复核机制;
  2. 高校层面:完善实习单位准入制度,对高风险岗位强制要求安全评估报告;
  3. 监管层面:推动校企安全责任清单化,将应急响应时间纳入企业安全信用评级。

当浮选槽的叶轮再次转动,当格栅板的焊点被重新加固,这场用6个年轻生命换来的教训,必须成为重塑实习安全生态的起点。唯有将"零事故"从目标变为底线,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