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道

教育知道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知道 >

川北医学院本科生罗子甯回应学术争议:成果真实但表述需规范,团队科研模式引关注

剥茧教育 2025-07-18 08:04 2


近日,川北医学院口腔医学院2022级学生罗子甯因在学术活动中展示的"超常规"科研履历引发网络热议。这位大三本科生被曝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机器学习》《JAMA内科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7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149,同时兼任多个国际顶刊审稿人。这一系列"逆天"成就迅速引发网友关注,甚至被戏称为"罗博士"。

争议焦点:本科生能否达成"顶配"科研成就?

根据网传的奖学金答辩PPT,罗子甯的学术成果清单颇为亮眼:除7篇顶刊论文外,还涉及与北京大学、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机构的合作,并获得多所海外名校的录取承诺。部分网友质疑其成果真实性,认为本科生难以完成如此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可能存在学术不端或成果夸大。

学校调查:成果真实但表述需规范

针对争议,川北医学院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核查。经Web of Science检索,罗子甯已发表的7篇论文中,3篇为研究论文(Article)、荟萃分析(Meta analysis)和评论文章(Correspondence),由其带领学生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另4篇为学术评论(Letter),作为通讯作者组织学生团队完成。所有论文均有DOI编号并被数据库收录,符合正式科研成果标准。

调查还确认,罗子甯因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及投稿经历,收到《npj Digital Medicine》等期刊的审稿邀请,并实际参与3篇论文审稿。不过,学校通报指出,其在2024年"昌华奖学金"评选材料中存在成果表述不严谨问题,未明确区分论文类型,有自夸倾向,已对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

团队运作:跨专业协作的"科研共同体"

罗子甯的科研突破并非个人单打独斗。据其团队成员介绍,大二时他通过校内"表白墙"招募,组建了跨年级、跨专业的百人科研团队,下设9个专项小组,涵盖计算机、医学、生物信息学等多个领域。团队采用OA管理系统实时跟踪进度,成员按贡献排序署名,未参与的论文不署名。

指导教师刘英教授表示,罗子甯对科研有强烈热情和执行力,学院为其提供了开放的创新平台。计算机课程教师刘正龙也提到,罗子甯自主学习能力强,擅长人工智能与医学交叉研究,具备敏锐的科研洞察力。

个人回应:"科研新兵"的成长与反思

面对争议,罗子甯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只是个科研新兵,很多规范还不熟悉。"他解释称,选择"Doctor"称谓是因英语中"医生"与"博士"同词,导致误解;PPT中未明确标注论文类型,确实存在表述不严谨的问题,对此深表歉意。

关于审稿人身份,罗子甯出示了期刊邀请邮件,强调参与审稿是为提升自身能力,虽无报酬但能学习前沿知识。他表示,团队科研依赖学校开放的科研平台,通过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手段开展研究,无需传统实验验证。

学校态度:鼓励创新与规范并重

川北医学院在通报中重申,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的同时,加强指导、监督与管理,营造健康的科研环境。学校肯定了罗子甯团队的创新能力,但也明确指出学术规范的重要性。

此次事件不仅引发对本科生科研潜力的讨论,也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了新视角:通过合理的团队组织、跨学科协作和资源支持,普通本科学生同样能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但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确保成果呈现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