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剥茧教育 2025-08-20 07:01 13
这个暑假,大学生“德华”们被父母疯抢。
在家,两眼一睁就是带娃,听到最多的就是:“去看小姨醒了没”、“让舅舅带你玩”......
未婚未育、但有丰富带娃经验的“德华”们,也慢慢开始拓展自己的业务——打一份新暑假工,兼职“带娃”。
而这也正好满足暑假父母们“需要有人帮带娃”的刚需,大学生还能兼顾教育,薪资还不高,父母:有了高性价比大学生“德华”们,谁还花钱请育儿嫂啊。
于是,这育儿外包链也是形成了。
对家长而言,聘请大学生负责暑期带娃堪称高性价比之选:
既能及时解决孩子无人看管的燃眉之急,又能让孩子接触到大学生带来的知识辅导、思维引导等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一举两得。
暑假期间,双职工父母最头疼的事情就是要一边工作,一边带娃,白天出门上班,孩子在家无人陪伴,孩子吃饭问题解决不了,安全问题也备受担心。
而如果孩子稍微大一点,没有父母在家监督,暑假作业更是完成不了一点,孩子在家常常捧着平板、手机,打游戏一打就是一整天。
请家里老人来照看孩子吧,考虑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纪大了,且辅导作业也并不能帮上忙;
请专职的家政阿姨来照看孩子吧,又考虑到不是每个阿姨都能精通英语和各项专业知识。
比如一位家长分享到,以往都是家政阿姨在家里帮忙带孩子,但只能起到看顾作用,她的孩子今年已经5岁了,正是好奇的年龄,孩子的许多问题,阿姨都不能进行解答。
再考虑到经济问题,如今的市场上,既要能照顾孩子,又要能管孩子学习的育儿嫂价格可不低,每个月至少需要付出家里一个人的工资才能请到。
两相权衡之下,兼职带娃的大学生群体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
在社交媒体相关话题下搜索,会发现有不少家长都在发帖找能够兼职带娃的大学生。
有的家长孩子还小,暑假期间对带娃的需求只有“陪玩”一条,而即使是简单的“陪玩”,大学生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家政阿姨与育儿嫂,大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带娃,工作经验稍显不足,但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他们往往能快速入门、熟练胜任;
加之很多大学生曾有过帮亲戚带娃的经历,进一步降低了上手难度。
而在不少家长眼中,大学生除了学习能力突出,其具备的有礼貌、懂边界、讲道理等特质,在日常沟通以及耐心对待低龄儿童方面,也展现出更明显的优势,更容易受家长青睐。
更不用说很多来应聘兼职带娃的大学生,本身就是师范专业或是学前教育专业,在带娃这件事情上有着更科学的认知。
有家长第一次请大学生来帮自己兼职带娃之后,就真香了,“我之前怎么没早点想到,大学生可以带孩子,他们边界感强,精力充沛,有素质......”
除了最基本的陪伴,更多的家长看中的还有大学生本身就具有知识文化,在辅导孩子上有着专业育儿嫂不具备的优势。
很多家长在招聘带娃大学生时,往往会特别提出“英语能力”要求,希望大学生既能妥善照顾孩子生活,又能借助自身英语基础,为孩子进行简单的英语启蒙,一举两得。
而对于更高要求的家长来说,会英语也只不过是最基本的,一部分父母在寻找带娃的大学生兼职时,已经把学历调高到了985、211的名校生。
在一些家长群内部,一张大学生伴读师的价格表悄悄流通:
双非本科,月薪一万以内;
211、985,英语专四专八,在一万五左右;
留过学、会开车、有艺术或音乐特长的,可以拿到两万多;
清北、北师大、复旦,或海外前一百高校毕业,再配合击剑、马术、钢琴、英语母语发音与住家经验,月薪可达四五万,甚至更高。
可以看见,在兼职带娃的这个赛道上,大学生群体正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占据重要位置。
同时,这份兼职也越来越成为连接大学生实践需求与家长带娃需求的优质桥梁。
对于大学生而言,暑假兼职带娃这份工作是他们和家长的双向奔赴。
以兼职的形式帮双职工父母带娃,通常采取的是白天工作五小时的形式,有的虽然要求大学生随叫随到,但实际上一天的工作时间也不会很长。
在工作时长较为轻松的情况下,不少大学生都能实现日入200,月入5000。
而排除工作压力和薪资,许多兼职带娃的大学生群体在选择尝试这一份兼职工作时,考虑到的是“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思”。
很多家长在发布招聘内容时,要求的是“陪玩”,为此还在家里配备了体育器材,让孩子锻炼身体,如果大学生自身掌握训练技术,会体育项目将会更受欢迎。
而没想到大学生说是在“陪玩”,实际上自己玩的比孩子还开心。
除了能玩,和天真真诚的孩子相处,也让大学生觉得,相比较于去参加人际关系复杂的实习,这份工作更加轻松、舒适。
有大学生分享,自己在干带娃兼职时,雇主很喜欢自己,“雇主天天给我买奶茶、蛋糕,宝宝的外婆还给我切水果吃。”
也有大学生在这份工作里找到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感觉和小朋友玩真的很开心,他们的心思很单纯,说话方式也很可爱。”
从她和家长的聊天记录里,也可以看出这份工作给她带来的满足感。
很多大学生在结束这份工作时,都纷纷表示不舍。
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专业抑或是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份兼职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探索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从短期来看,这份工作带给他们的是经济收益,利用暑假赚钱,能够为未来的考研、实习或是其他职业规划积累资金。
从长期来看,面对如今多变的就业环境,在实习机会有限时,把兼职带娃作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也是为未来多一条后路。
毕竟,如今已有不少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不再只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个短期兼职,而是作为一个长期“过渡”。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兼职带娃这份工作也并非完美。
带娃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兼具精力、耐心和体力的事情,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很多孩子好动、调皮,要如何保证他们的安全,他们也面临着不小的精神压力。
而考虑到这毕竟是一个新兴职业,很多行业规范都并没有建立起来,仍存在不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安全隐患。
这给这份新职业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大学生兼职带娃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多重社会现实与群体诉求。
对家长而言,选择大学生带娃,本质上是育儿焦虑的一种外化表现。
一方面,当代家长面临工作压力、房贷负担与育儿责任的多重挤压,将带娃“外包”给大学生,既能缓解家庭内部矛盾——
比如避免与老人在育儿理念上的冲突、平衡父母双方的带娃分工,也能为自己争取到难得的个人时间;
另一方面,在教育“内卷”愈演愈烈的当下,“赢在起跑线”的观念让不少家长倍感焦虑,他们希望孩子在幼年阶段就能接触更多知识,避免落后于同龄人。
而高学历的大学生带娃恰好能在陪伴中融入启蒙引导,满足了这一需求。
同时,这一现象也侧面反映出教育场景的变革: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于学校与教室,正逐渐向家庭客厅延伸。
许多原本依赖学校来完成教育的家庭,在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与就业竞争压力下,不得不寻求“家庭式教育的补充”——
他们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也不是单纯的保姆,而是一个能兼顾教养、陪玩、情绪安抚与秩序维护的角色。
这个角色临时嵌入家庭,恰好填补了学校教育未能覆盖的空缺,而这样的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便催生了新的岗位——大学生兼职带娃。
从大学生的角度看,无论是暑期兼职带娃,还是将其作为过渡期的长期职业,都体现了他们就业观念的转变。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更趋务实,过去将职业分“三六九等”的陈旧观念已逐渐淡化。
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能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已属不易,带娃虽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体面”工作,却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不少学生还能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而育儿行业的升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过去的育儿行业侧重基础照料,如今家长更看重高质量育儿,既要求知识启蒙,也需要情绪价值。
这让许多大学生能将专业知识融入带娃过程,实现知识落地。
大学生兼职带娃的现象,也暴露了当前社会育儿支持系统的缺失。
而这一新兴职业的出现,形成了一种“双赢”格局:既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困境,也为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提供了临时出路,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社会需求与就业难题。
当然,这片看似热闹的 “带娃赛道”,仍笼罩着来自行业规范缺失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在未来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厘清。
而这或许也能让大学生兼职带娃从“临时适配”走向“长期稳定”。
当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焦虑能得到更系统的缓解,当大学生的付出能获得更清晰的权益保障,这场源于暑假的“德华”实践,或许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家庭需求与青年就业的优质桥梁;
才能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生长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模样。
7月21日,湖北省咸宁市艺萌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内,一群佩戴助听设备的小朋友围坐在电脑屏幕前,跟随华中科技大学大一学生齐艺阳的引导,借助AI唇语辅助训练系统,通过模仿基础音素和简单汉字的口型,进行发声训练。
一旁,柏一茗陪伴大家“玩”起AI绘图工具,鼓励他们与AI智能体对话。一个小朋友攥紧衣角,咿呀学语,最终一步步勾勒出“穿裙子”的“漂亮妈妈”模样。
齐艺阳与柏一茗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金蝉子”公益助聋团队。团队由该校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的师生共同组成。成立4年来,团队发挥“文工交叉”的专业优势,通过“AI唇语辅助训练系统+人工公益教学”的志愿服务模式,帮助听障人士开口说话,传递心声。
近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由共青团中央推荐的“金蝉子”团队“AI助聋,让爱发声”志愿服务项目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团队取名“金蝉子”,寄予美好期许。“蝉鸣悦耳,我们希望用科技和公益的双重力量,弥补他们听觉上的缺憾。”团队创始人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然说。
2021年,王然和学生在调研中发现,多数听障者发声器官完好,却因缺乏听觉反馈陷入“能发声,但不敢说、不会说”的困境。而“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自学唇语考大学的经历证明:视觉可替代听觉,成为语言学习的“另一双耳朵”。
受此启发,王然联系同校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肖阳,在全校招募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启基于人工智能的唇语辅助训练系统的研发探索。团队希望借助AI技术让声音能“被看见”,让听障者便捷学习唇语,重拾发声信心。
研发过程中,团队收集了数万条面部视频数据,通过语音识别和人工标注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再利用算法精准定位并裁剪出说话人不同状态下的唇动细节。
“唇部动作幅度小且个体差异大,这使得精准识别极具挑战性。”王然坦言。当听障用户练习发声时,系统会完整记录下他们的唇部动作,从中提取唇形变化的细节特征,随后将量化后的结果与标准唇形特征库进行模拟比对、打分,让用户可以即时获知发声口型正误。
技术研发之外,王然在团队成立之初便将其定位为“公益性质的科创团队”。团队一边教授系统的使用方法,一边在一对一线下教学中,通过让听障人士触摸声带振动、感受气息流动、观察唇形变化等,使发声学习更加直观和有效。
家住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新场乡的小磊(化名)、小亮(化名)兄弟先天性耳聋。父母在外务工,兄弟俩跟着爷爷生活,一家人交流只能靠手势比划。
2024年,“金蝉子”团队的3名志愿者带着自主研发的AI唇语辅助训练系统,走进了他们的家。
从最基础的音素开始,借助系统视频演示和志愿者面对面教学,从未接触过系统口语训练的兄弟俩学得很快。一个下午的时间,他们从几乎无法发音到清晰地喊出“爸-爸-妈-妈”——隔着手机屏幕,这声迟到多年的呼唤,让两兄弟远在异乡的父母泪如雨下。
“天呐!我孙子开口说话了!”目睹这突然的转变,一旁的爷爷也红了眼眶。他握住志愿者谭琦的手,连声道谢。
团队持续通过线上线下教兄弟俩科学发声,其中哥哥小磊语言能力提升明显,将赴昆明继续学业。
截至目前,团队成功帮助343名听障人士实现了开口说话的梦想。
4年来,“金蝉子”团队走过北京、武汉、长沙、临沧等地,在50多个社区、20多所聋校开展公益教学,累计服务时间超4万小时,惠及3240余人次。经数据对比,在志愿者教学与智能系统协同配合下,听障人士唇语学习效率提升了3倍。
湖北省聋儿康复中心,是团队的常驻服务点之一。
每周四下午,团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志愿者都会来到这里,教授发声技巧。在2025年迎新年活动中,5名听障儿童走上舞台,朗诵诗歌《彩色的中国》。小朋友口齿清晰、话语流利,除了挂在耳侧的助听器以外,和普通的小朋友说话几乎没有区别。
“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攻关AI唇语系统的研发迭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借助自己所学,教授听障人士专业、准确的发声技巧,优势互补。”团队指导老师、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龚超介绍。
为了进一步提升与听障者的沟通效率,“金蝉子”团队走进武汉市洪山区手语园,学习手语知识,同时开展唇语科普。
在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退休高级教师、志愿者潘淑文的组织下,听障人士、“金蝉子”团队成员和多所高校手语协会的志愿者常常围成一圈,逐词学习如何用手语组成连贯的句子,并相互练习、交流。
“他们教手语,我们教唇语,彼此学习。”“金蝉子”团队公益组负责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包宇静回忆道,“同学们还常带上相机,发挥摄影专业特长为大家拍照,这些照片非常受欢迎。”
线上,“金蝉子”团队搭建起助聋科普全媒体矩阵,在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上百篇原创推文、视频,解答咨询500余次。从无障碍设施使用、求职技巧到科学饮食,这些源于生活的科普主题,对应听障群体的实际所需,只为提供更精准、更多维的贴心服务。
“在制作科普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包宇静坦言,“这是一个双向奔赴与成长的过程。”团队技术组成员余易昕也有自己的收获:“对待残障人士实现了从‘同情心’到‘同理心’的转变,在交流中我发现,他们更需要的是平等的对待以及落到实处的关怀。”
今年7月初,作为全球160个案例之一,华中科技大学“金蝉子”公益助聋团队的研究与实践入选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AI for Good创新影响力”年度案例集。
在王然看来,团队“只是完成了从0到1的工作,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团队正持续优化系统的适残化设计,同时由志愿者组成的实践分队正利用暑假深入基层,致力于将服务推广至更多资源匮乏地区,让更多听障群体能够自主掌握发音与说话技能。
学会说话并非终点。“金蝉子”团队的终极愿景是让听障人士突破沟通壁垒,像健听人一样自如交流、融入社会,真正实现“残健融合”。
“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带着同学们这一辈子能够做成这一件事情,心里就觉得值了。”王然和肖阳有同样的心愿。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