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剥茧教育 2025-07-16 09:12 3
近日,江苏省2025年高考提前批次投档线公布,一组数据引发热议:上海海关学院两个专业组的最低投档分分别达到648分和657分。其中,657分的物理类位次(全省第2618名)不仅超过了香港中文大学同专业组的645分,更超越了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在江苏的录取最低位次(第2662名)。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隶属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双非”院校)、江苏警官学院等一批行业特色院校,近年录取分数持续走高,甚至“碾压”部分985高校,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想进海关,除了我们学校,基本没有其他选择。”上海海关学院招生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行业特色院校受追捧的关键——体制内就业的“高确定性”。数据显示,该校202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0.92%,其中43.11%进入党政机关,18.18%进入国企,考公“上岸”比例显著高于普通院校。这种“入学即瞄准就业”的模式,恰好契合了当前考生对“稳定”的强烈需求。
事实上,这种选择倾向并非江苏独有。从全国范围看,军警校、公费师范生、定向委培项目等“体制内导向”的志愿填报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浙江曾出现高分考生放弃985高校,选择丽水学院定向委培项目;今年更有考生在社交平台纠结:“上海海关学院和浙大、复旦,该怎么选?”背后折射的,是考生对“毕业即就业”的迫切期待。
“过去考生填志愿更多是‘分数思维’——根据分数和位次选院校;现在越来越多人转向‘行业思维’,更关注专业与产业的对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分析,这种转变与多重因素相关:
其一,就业压力前置。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占城镇新增劳动力的90%以上,“毕业即失业”的焦虑促使考生将就业问题提前至志愿填报阶段解决。与其毕业后再考公、考编,不如直接选择“有编制”的专业,将未来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
其二,行业院校的“精准培养”优势。部分行业特色院校(如海关、水利、电力系统院校)因长期与行业深度绑定,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更贴合实际需求,毕业生在行业招聘中更具竞争力。例如,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因就业去向良好,近年吸引大量高分考生;上海海关学院作为海关总署唯一直属本科院校,其海关管理、税务等专业在行业内的认可度极高。
其三,信息透明化推动理性选择。互联网时代,考生和家长能更便捷地获取院校的就业数据、校友资源等信息,志愿填报从“凭经验”转向“凭数据”。林红(化名)是2025年沿海省份文科考生,成绩位列全省前200名,家长曾建议其填报上海海关学院,但她最终选择北京某知名法学高校。“短视频里都在说海关学院就业好,但我的兴趣在法学,父母最后尊重了我的选择。”林红的经历,正是考生从“被动听推荐”到“主动做选择”的缩影。
尽管行业特色院校为考生提供了“就业快车道”,但其选择仍需理性。毛宇飞提醒,这种模式存在三大潜在问题:
一是发展空间的限制。选择行业院校意味着提前锁定职业赛道,若未来想转换方向,选择余地较小。例如,公费师范生违约现象频发,正是部分考生对“确定性”过度依赖后的反思。
二是竞争加剧的风险。当前热门领域未来可能因人才聚集导致竞争白热化。例如,海关、警校等专业近年录取分数持续上涨,未来毕业生若想“上岸”,需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三是个人兴趣的忽视。部分考生因家长或外界影响选择行业院校,若专业与兴趣不符,可能影响学习动力和长期发展。
“志愿填报本质是职业规划的第一步,但实现职业目标还需后续努力。”毛宇飞认为,考生和家长需平衡“就业确定性”与“个人发展潜力”:
今年高考季,珠三角考生晓明(化名)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的分数处于“一本边缘”,家长建议选择一所就业率高的民办科技大学,但亲友认为“名校平台更重要”。最终,晓明和父母花费2000元咨询志愿规划师,以“专业优先”重新调整了志愿。“我们选了几个当前就业好的行业,但也会留几个‘保底’专业,万一没‘上岸’,还有转圜空间。”晓明的选择,或许代表了多数考生的真实心态——在“稳定”与“可能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高考志愿填报,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无论是选择985高校还是行业院校,核心都是为未来的发展铺路。在就业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下,考生和家长需要更理性的思考、更全面的信息,才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