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剥茧教育 2025-07-16 09:14 4
最近,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的胡金牛、陈璟两位教授因个人简介“过于真实”引发网络热议,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与传统的“严肃学术脸”不同,他们的简介里满是自嘲与幽默,让网友直呼“学术圈终于有‘活人’了”。
胡金牛教授在个人简介中毫不避讳地提到:“部分论文发在水刊(非核心期刊)”“担任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人(被强拉进去的)”;谈及研究方向时,他更直言“有的方向现在火得不行,但说实话,就是为了生存”。这种“反套路”的表述,打破了公众对学者“高冷神秘”的固有印象。
而陈璟教授的简介同样“接地气”:他自嘲“应该拿不到诺奖”,将个人荣誉视为“过眼云烟”,甚至明确表示“不会帮学生找工作”。这些看似“毒舌”的描述,反而让网友觉得亲切:“这才是真实的学者,不端架子,不玩虚的。”
据悉,这并非两位教授首次因简介走红。早在之前,陈璟的“自黑式”简介就曾被网友发掘并传播,此次与胡金牛“组团出圈”,更让南开大学的这两位教授成为学术圈的“顶流”。
长期以来,公众对大学教授的认知停留在“学术机器”“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标签上。而胡金牛、陈璟的“自黑式”简介,像一剂“解腻药”,撕开了学术圈的严肃面具,展现出学者的真实一面。
这种“反差萌”不仅没有削弱学者的权威,反而拉近了学术圈与公众的距离。有学生留言:“以前觉得教授离我们很远,现在特别想选他们的课,听他们讲真实的研究故事。”
对于两位教授的“自黑式”简介,南开大学明确表示“不干涉,鼓励真实表达”。校方回应称,这正契合了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日新”(创新)的精神内涵——学术自由不仅体现在研究领域,也体现在教师展示自我的方式上。
这种包容态度,实则是高校对学术生态多样性的尊重。当“个性化简介”成为热搜,公众的热烈反应也折射出对学术圈“去浮夸化”的期待:学者可以是权威的,但不必是冰冷的;可以是严谨的,但也可以是幽默的。
原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指出,学术研究本就该“务实且亲和”。两位教授的简介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他们回归了教育者的本质——用真诚打破权威感,用幽默拉近距离。
两位教授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时代情绪的投射:
南开两位教授的走红,本质是一场“真诚的胜利”。它提醒我们:学术的魅力,不仅在于知识的深度,更在于传递知识的人是否真实。当学者愿意放下“架子”,用幽默与坦诚对话公众,学术圈的“破圈”便水到渠成。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教授加入“自黑”行列——这不仅是个人风格的展示,更是学术生态走向开放、包容的信号。而公众需要的,也从来不是“完美的学者”,而是“真实的引路人”。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