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多所高校学生因宿舍无空调、夜间断电,被迫在楼道、操场搭帐篷过夜,相关视频引发全网热议。校方回应称“今年气温异常”,但建议学生“用冰块降温”的举措遭质疑。极端天气下,高校应急能力与学生权益保障问题再成焦点。
一、高温炙烤东北校园:学生被迫“花式避暑”
6月25日,黑龙江东方学院学生发布视频显示:
- 宿舍变“蒸笼”:夜间温度超30℃,男生赤膊在楼道、天台打地铺,女生用凉水浸泡手脚降温;
- 酒店“一房难求”:周边酒店因需求激增涨价至300元/晚,经济困难学生只能“硬扛”;
- 校方建议被吐槽:工作人员称“往年此时已放假,今年属特殊情况”,建议学生“用冰块降温”。
数据佐证:
- 黑龙江气象台发布高温预警:6月23日至28日,全省最高气温超30℃,部分地区达35℃至37℃;
- 学生反馈:“宿舍断电后风扇无法使用,一动就出汗,晚上根本睡不着。”
二、校方回应引争议:冰块降温是“甩锅”还是无奈?
面对舆论,黑龙江东方学院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应:
- 硬件现状:宿舍、教室、办公室均未安装空调及风扇;
- 应对措施:建议学生“自购电池风扇、使用冰块”,但未提及具体援助计划;
- 长期规划:空调安装需“看学校计划和安排”,无明确时间表。
学生质疑:
- “冰块从哪来?电池风扇功率够吗?”
- “高温预警早已发布,学校为何不提前准备?”
三、安全隐患凸显:楼道过夜风险重重
学生扎堆楼道、操场避暑,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 意外事故风险:人员密集、物品杂乱,易引发摔倒、踩踏;
- 健康隐患:地面湿气重、蚊虫叮咬,可能诱发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
- 管理漏洞:夜间校外人员流动增加,学生财产安全受威胁。
四、极端天气倒逼高校反思:基建需“未雨绸缪”
短期应急措施建议:
- 调整断电政策:夜间恢复宿舍供电,保障风扇使用;
- 开放公共空间:图书馆、体育馆等空调场所延长开放时间;
- 发放防暑物资:提供免费冰块、清凉饮品及防暑药品。
长期规划方向:
- 硬件升级:将空调安装纳入预算,分批改造老旧电路;
- 应急预案:建立高温预警机制,提前发布防暑指南;
- 观念转变:东北高校需摒弃“夏季无需空调”的惯性思维,适应气候变化。
五、深度分析:高校责任不能“靠天吃饭”
- 学生权益本位:高校作为管理者,应优先保障学生基本生活条件,而非让弱势群体自行承担后果;
- 经费使用争议:部分网友质疑:“空调安装费用高,还是学生健康代价更高?”
- 同类案例对比:吉林大学此前因电路问题暂缓空调安装,但已启动图书馆改造工程,黑龙江高校进展缓慢。
六、呼吁与行动:学生安全需多方共治
- 校方:公开改造计划时间表,接受社会监督;
- 教育部门:将防暑设施纳入高校评估标准;
- 学生:通过合理渠道反映诉求,避免极端行为。
结语
当“打地铺避暑”成为高校新闻,背后是学生对基本生活条件的合理诉求。哈尔滨高校事件为所有高校敲响警钟: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如何平衡基建投入与学生权益,考验着每一所学校的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