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学学生因宿舍无空调、高温难耐,在地下室支帐篷过夜的视频引发全网关注。校方回应称因校外电网线路老化,暂无法安装空调,但已启动部分场馆空调改造工程。这一事件折射出高校基础设施与极端天气应对的矛盾,背后真相究竟如何?
一、高温炙烤下的校园:学生被迫“打地铺”
6月25日,吉林长春连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白天气温飙升至35℃,夜间宿舍闷热难耐。吉林大学多名学生反映:
- “宿舍变蒸笼”:夜间室内温度超30℃,比室外还热,多人出现中暑症状;
- 地下室成“避暑胜地”:为求凉快,学生扎堆在宿舍楼地下室支起帐篷,甚至有班级集体“打地铺”;
- 多年诉求无果:学生称“装空调的提议提了多年,至今无进展”。
视频显示,某校区地下车库挤满帐篷,学生调侃:“宿舍热得睡不着,只能来地下室‘团建’。”
二、校方回应:电路老化成“拦路虎”
针对舆论,吉林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回应:
- 空调安装现状:仅部分教学楼、图书馆有空调,宿舍暂未安装;
- 电网瓶颈:校内电路已完成升级,但校外线路老化严重,无法支撑空调大功率用电;
- 临时措施:将向学生提供绿豆汤等防暑物资,并呼吁“理解学校难处”。
后勤处通知曝光:
- 今年4月,南岭、新民等5个校区图书馆已启动空调加装工程,预计7月中旬竣工;
- 宿舍未提及:改造计划仅限公共场馆,学生宿舍仍无时间表。
三、电网建议:学校可申请线路改造
国家电网客服人员指出,若学校需大规模安装空调,可向当地供电所申请内外线路及变压器改造。若遭拒,可通过国家电网反馈。但吉林大学方面暂未透露具体申请进展。
四、学生吐槽:安全与权益如何保障?
- 安全隐患担忧:地下室通风差、空间拥挤,学生担忧火灾风险;
- 校方“佛系”态度:招生办称“搭帐篷是自发行为,校内安全有保障”,但未提改善计划;
- 网友热议:
- “35℃高温不装空调?这条件不如高中!”
- “电路老化是借口,根本不重视学生诉求!”
五、深度分析:高校基建为何屡陷“空调困局”?
- 历史遗留问题:东北地区夏季短暂,早期宿舍设计未预留空调线路;
- 成本与审批难题:电路改造需巨额投资,且涉及电力、教育等多部门审批;
- 极端天气倒逼:全球变暖下,类似吉林大学的“高温困境”或成常态。
六、呼吁与建议:学生权益不容忽视
- 短期措施:增设临时避暑点、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
- 长期规划:推动电路改造立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空调安装;
- 信息公开:校方需定期通报进展,避免“挤牙膏式”回应。
结语
当“支帐篷避暑”成为高校新闻,背后是学生对基本生活条件的合理诉求。吉林大学事件为所有高校敲响警钟: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如何平衡基建投入与学生权益,考验着每一所学校的治理智慧。
(你认为高校该不该为学生宿舍装空调?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