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道

教育知道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知道 >

辽宁611分残疾考生体检不合格恐失学?残联介入沟通,教育公平引关注

剥茧教育 2025-06-25 15:10 5


“611分却可能无学可上?” 辽宁瓦房店市残疾考生王艺(化名)的遭遇引发全网关注。这位罹患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轮椅女孩,高考体检被判定为“不合格”,可能面临无法填报志愿的困境。6月24日,辽宁省残联回应称已与多所高校沟通,试图为这位坚韧的学子争取入学机会。

一、轮椅上的611分:残疾无法禁锢向上的灵魂

王艺的人生从一岁起便与轮椅为伴:双臂无法抬起,双腿无法站立,连握笔都需要特制支架。但身体的禁锢从未阻挡她对知识的渴求——从幼儿园到重点高中,母亲和姑姑十年如一日陪读;教室永远在一楼,课桌是量身定制的高度;即便注射天价药物“诺西那生那”维持生命,她仍以611分的高考成绩证明:“残疾的躯体里,跳动着一颗不屈的心。”

然而,这份用汗水换来的成绩,却因体检结论蒙上阴影。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SMA属于“学校可不予录取”的神经系统疾病范畴。王先生担忧:“女儿的身体状况确实特殊,但她能自理生活,为何连填报志愿的机会都要被剥夺?”

二、体检“不合格”≠失去入学资格!政策盲区何时破?

真相:体检结论不等于“判死刑”!
2003年教育部等三部委明确规定:肢体残疾但生活能自理、不影响专业学习者,高校不得拒录。但政策善意落地仍存梗阻:

  • 信息不对称:多数家长不知“不合格”可申诉,误以为体检结论即最终判定;
  • 执行模糊性:高校对“不影响专业学习”的界定缺乏统一标准;
  • 设施短板:部分院校无障碍设施不足,导致残疾学生“望校兴叹”。

王艺的案例暴露深层矛盾:当政策白纸黑字写着“保障权益”,为何残疾考生仍需“求”一个填报志愿的机会?

三、残联紧急行动:已沟通多所高校,呼吁建立长效机制

面对舆论关注,辽宁省残联教育就业部工作人员回应:

  1. 正在协调高校:已联系多所院校,沟通专业适配性及无障碍设施支持;
  2. 指导志愿填报:建议结合分数、兴趣及院校招生简章,避开明确限制残疾考生的专业;
  3. 推动政策普及:计划联合教育部门开展宣讲,让更多残疾家庭知晓申诉渠道。

但残联的“个案协调”远非终点。教育专家呼吁:

  • 建立联动机制:残联、招考办、高校需打通信息壁垒,提供“一站式”咨询;
  • 完善无障碍标准:高校应公示无障碍设施清单,明确可接纳的残疾类型;
  • 强化政策执行:对以“体检不合格”为由拒录残疾考生的高校,应纳入监督问责。

四、高校该如何回应?“打开一扇门”比“拒录”更需要勇气

王艺的困境,也是对高校的灵魂拷问:

  • 是否具备无障碍环境?如坡道、电梯、无障碍宿舍等硬件;
  • 能否提供学业支持?如延长考试时间、允许线上课程等合理便利;
  • 是否愿意打破偏见?部分专业对残疾考生的“隐形门槛”亟待拆除。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已有高校率先行动:

  •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开设全国首个无障碍管理专业;
  • 清华大学:为轮椅学生定制“无障碍学位服”;
  • 北京大学:设立残疾学生奖学金,覆盖辅助器具费用。

五、守护教育初心:让每个梦想都有安放之处

王艺的遭遇,折射出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当她用轮椅丈量求学路,当她以611分叩响大学门,社会该做的不是设限,而是:

  • 为残疾考生增设“绿色通道”,简化申诉流程;
  • 推动高校建立“残疾学生支持中心”,提供从入学到就业的全周期帮扶;
  • 将无障碍建设纳入高校评估指标,倒逼设施升级。

正如残联工作人员所言:“我们不仅要帮王艺填报志愿,更要推动制度改变,让下一个残疾孩子不再经历同样的挣扎。”

结语:教育是点亮希望的火种,不该因身体差异而熄灭。当王艺们以轮椅为腿、以知识为翼,我们能做的,是拆掉那些无形的门槛,让每一份努力都被温柔以待。

互动话题:你身边有残疾考生吗?他们遇到过哪些求学难题?欢迎留言分享,为教育公平发声!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