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剥茧教育 2025-08-09 09:40 6
本文共计202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分钟。
“我们不追求浪漫,追求的是零误差。”
这句话来自一位火箭军女中校。它在一间操作间里贴了半年多,后来,整个单位都把它当成了口号。
她们的工作很精细—校对火控参数,或者是监督导弹装填。精度要用毫米,甚至微秒来计算,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
这样的景象不只在火箭军。2016年改组后的战略支援部队,还有2022年才挂牌的某个新型导弹旅,都出现了女军人的身影。
海军的大船上也有女兵的身影。辽宁舰,还有山东舰,现在每条舰上都有大约四百名女性船员。
这个数字变化很大!早期的时候,船上也就一百出头的女兵。
亚丁湾护航时,船只摇晃不停。女船电兵得在甲板下面维护柴油发电机。那里又热,噪音又大,空间还很封闭,考验身体和意志。
“不晕、不怕、不退”。。。这成了她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们的岗位很多样—航海、机电、舰载机保障、卫生勤务。
军队里的女性士兵现在有多少人?公开能查到的信息说,数量在十八万到二十万之间。
全军总员额里,女兵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
这个比例听着不算高?得有个对比—八十年代初期,全国的女兵加起来才两万多人。这么一看,增长的速度就很清楚了。
她们的身份构成也比过去丰富太多了!有义务兵,有士官,有军事干部,还有专业技术军官。
怎么选人?怎么训练?这些环节都悄悄变了。过去招女兵,主要看文艺或者卫勤专长。现在大不相同。
很多女孩在高考后会直接填报“空军招飞”或者“国防生”志愿。参军的意愿逐年变高。
飞行学员入校,头一年体能标准和男生一样,只是评分计算方式有点差别。到了第三年,战术课目的评分就完全合并,不再分男女。
这就是“统一赛道”原则—能力是唯一的通行证。
有人会担心身体的极限问题。科研单位做过持续观察,一场二十公里的武装越野下来,男女兵的心率和内脏冲击指标差异已经很小。
在训练时长相同的基础上,这个差距缩小到了百分之十以内。
再加上智能穿戴设备能随时监测身体,还有分段式的补给策略,女性在体能上的弱势被大大削弱了。
军队里的医院和医疗机构,大大小小有三百多所。
女医生和女护理人员,总数占了差不多四成五。
她们的优势是耐心和细致,这在战伤救治、远程会诊和心理干预中特别重要。
有一次联合演练,一支机降分队下来,七个人受了轻伤。随队的女军医只用了便携B超和血凝测试盒,就迅速完成了分类诊断。
她的后送方案,让指挥员评价了三个字—“快、准、稳”!
这种稳定情绪和管理能力,在高原缺氧或者高温湿热的环境下,尤其宝贵。
空军的情况呢?外界最喜欢看女飞行员。
从2005年开始大规模培养女歼击机飞行员后,已经有十三个批次,总共二百多人毕业。
她们能驾驭歼击机,也能开轰炸机和运输机。极少数人还转入了要求更高的试飞行列。
空军里的女兵远不止飞行员。
一次在高原机场开评估会,参谋席上坐着七名军官,其中三位是女性。她们核对的数据滴水不漏。
像温压曲线、跑道摩擦系数、发动机在高原的剩余推力。。。全都要算得清清楚楚。
通信指挥、地勤机械、情报分析、气象预报。。。这些都是女兵活跃的关键领域,是真正的重头戏。
女兵人数增加的第一个动力,来自技术兵种的需求扩大。通信方向就是个最明显的例子。
现在的通信链路太复杂了—短波、卫星、量子加密,每一样都需要精细维护。细心和稳定这两种品质就特别重要。
通信方向的女兵人数,近十年里翻了两番!
现在已经接近十一万人,占到了该领域总人数的六成左右。
有一次演习,我在指挥车里亲眼看到一个细节。一名上士女兵,用了不到三十秒钟,就成功排除了敌方插播进来的数字干扰。
同车的一位老班长对她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干净利索”!
说到文艺方向,就必须提提军队的文化保障工作。
很多人以为文艺兵就是唱歌跳舞?事实远比这个想象要复杂得多。
在文工、军媒、宣讲这些系统里,女性军人的比例超过了九成。她们承担的任务不只是慰问演出。
精神动员、意识形态宣传、各种仪式的设计。。。这些都是她们的工作。
去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曲目编排,就是由总政文工团的一位中校女作曲家完成的。
新装备也带来了新机会。无人机、无人艇、远程火控系统,这些新东西减轻了前沿岗位对纯粹体力的依赖。
这意味着,女兵在前线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只会变得更大。
在西北的一个靶场,几位媒体的朋友想拍摄一些素材。
结果,负责安保的两名列兵姑娘把他们拦下了。她们要求对方关闭手机的摄像功能,口吻干脆利落—“规定就是规定”。
那一刻,你会忘记她们的性别,只看到两个字—军人。
凌晨两点,机库里还亮着灯。
地勤小刘抬头看见我们,问道:“你们这些飞行员还不睡?”
我笑着,用手指了指不远处。一名女战斗机驾驶员,还在仔细地检查着飞机的仪表。
我对小刘说:“她们今天要做夜航准备,一个螺丝都得再核对一遍。”
Demand feedback